——关于促进文明交流互鉴
“物之不齐,物之情也。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世界是丰富多彩的,多样性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,更是世界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之源。”各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差异自古就存在,是人类文明的内在属性,没有多样性,就没有人类文明。多样带来交流,交流孕育融合,融合产生进步。要认识到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独特的,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,各有千秋,也各有不足,应该秉持平等和尊重,摒弃傲慢和偏见,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、和谐共生。如果居高临下对待一种文明,不仅不能参透这种文明的奥妙,而且会与之格格不入。鼓噪“文明优越”、认为自己的文明高人一等,是对其他文明的不尊重,只会阻碍人类文明进步。
任何一种文明,不管它产生于哪个国家、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之中,都是流动的、开放的。这是文明传播和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。文明如果长期自我封闭,必将走向衰落。历史告诉我们,只有交流互鉴,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。只要秉持包容精神,就不存在什么“文明冲突”,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。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,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,促进各国文明求同存异、取长补短,各美其美、美美与共。不要看到别人的文明与自己的文明有不同,就感到不顺眼,就要千方百计去改造、去同化,甚至企图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。历史反复证明,任何想用强制手段来解决文明差异的做法,都不会成功。
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,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。中国式现代化,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,并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,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,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,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。面向未来,要善于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、汲取营养,增强中华文明生机活力,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度和深度,在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。